三个结合的创业工作体系,助航大学生自主创业
——记大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秉承“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核心理念,大连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工作,使得学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成果显著。为切实贯彻党中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创新大学生创业引导和创业教育,构建起“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能力培养、一般项目普遍培育与特色项目重点培育相结合的创业项目培育”的三结合的创业工作体系,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合力扶持学生创办企业三个进程切实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一、创业指导——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指导是新时期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创业指导体系,运用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指导方法、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课上创业指导
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带头人培训;建立创业指导和课程建设教研室,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必修课教学,完善创业指导课授课内容,实现创业指导过程不间断:大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创业生涯定位;大二着重于创业理论指导,集中开展“大学生创业”专题教学,从创业意义、创业素质与能力、创业实务等方面入手,用学校创业学子的优秀案例,给在校生以创业指导,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取得良好的效果;大三主要围绕创业政策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国家、省市区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萌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大四依托创业指导团队、依托学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创业指导。
2、课下创业指导
(1)邀请专家进校进行主题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自主创业校友典型、资深教授为学生开展各类创业主题讲座,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
(2)通过创业典型进行个性指导——挖掘、整理学校历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材料,编印成书,激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近两年来,采访学校自主创业优秀学子113人次,将其中48名自主创业学子的事迹整理编印成《创业学子风采录》第一期,给予在校生创业方面的个性指导。
(3)重视网络平台的辅助指导——在连大就业网上专门设立了创业指导板块,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创业政策、创业人物典型等及时上传到就业网,供全校学生查看借鉴。利用电子邮箱和网站解答创业问题咨询,增强学校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并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二、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1、多载体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创新是创业手段,是实现创业的核心。学校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和创新学分、“十佳大学生创新奖”等为载体,构建具有学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有力促进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2、多平台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1)以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成立国家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占地21000平方米,建立100个学生工作室,学校每年拨款105万元专项基金,用于工作室建设和科技成果的研究、转化。工作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的组成部分(“百”即是100个学生工作室,“千”即是1000个创新项目,“万”即是10000名学生参与),是学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工作室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使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拥有了常规化的条件。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研发科技创新产品,得到了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室还是学生创业实践的演习场所,学生在创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创业实践。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和培养创业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充分调动其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学校以大学生工作室为基地的各种团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近五年,学校共有1572名学生获得94项奖项——其中国际奖项4项,国家奖项36项,东北地区奖项4项,辽宁省奖项24项,大连市奖项26项。2010年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荣获特等奖,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际一等奖,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全国三等奖,参加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在第四届“三菱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全国特等奖。迄今,基地累计培训三万余在校生,其中许多佼佼者毕业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其创业孵化器功能日臻成熟。
(2)以创业展洽会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项目展洽会,参展150余个创业项目——在辽宁省第一、二届大学生创业展中,学校获得了“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及“突出贡献奖”奖项;参加大连市第五、六、七、八、九届创业项目洽谈会,每次展会学校参展材料翔实,实物丰富多彩,并以多展位、多实物,居参展市高校前列。通过展洽会,创业项目的学生不仅在产品创新上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其创业洽谈、创业资金核算等创业能力也得到提高。创业项目展洽会有机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3)以大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积极推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开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技能大赛”等崭新的校园文化形态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训练、创新创业意识的自我提升。大赛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和创业能力。通过大赛,参赛学生设计参赛作品、提交创业方案、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市场,激发了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创业实战能力。创业大赛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催生了一批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三、创业项目培育——一般项目普遍培育与特色项目重点培育相结合:扶持学生创办企业
好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前提。学校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时坚持创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甄选创业项目。学校工作室里的项目涵盖了学校三分之二的专业,我们以这些项目立项为牵动,配给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和工作室,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进行一般创业项目的普遍培育。在项目运行基础上,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或创业实践比较顺利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不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还提供专门创业实践场所、设备和资金。
学校整合社会优势资源,积极与省市区相关部门合作,争取政府、社会对创业学生扶持——与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合作实施大学生“创业苗圃”计划,每年至少推荐3至5名学生进入苗圃孵化,如信息工程学院学学生徐佳在大三时获得“创业苗圃”3千元资助,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与大连北方孵化基地合作,每年推荐2至3名学生入驻其创业孵化基地,如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赵建伟同学获得2万元资助及30平米的办公场地、信息工程学院学学生徐佳获得2万元资助。我们积极向省市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荐学生的创业项目,帮助其争取享受创业培训、创业资金和创业场地的优惠政策,使创业学子有信心开展创业活动。每年约向省市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推荐8至10个创业项目。通过这些平台,一些特色创业项目在获得学校重点培育和政府资金、场地的资助下,使创业学生顺利创办起自己的企业。学校信息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丁宁,先后创办大连百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嘉腾科技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带动了150多人创业,直接带动就业40人,帮助超过8000多人就业。旅游学院2003届毕业生陈丽娜,创建大连渤海集装箱大件运输有限公司。医学院中医专业2007届毕业生球传军,创办香疗诊所。机械工程学院2000届毕业生孙吉东,先后创办了大连慧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和大连国源热能工程有限公司。
学校通过构建“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创业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能力培养、一般创业项目普遍培育与特色项目重点培育相结合的创业项目培育”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合力扶持学生创办企业三个进程切实推进了自主创业工作,取得良好成果。未来,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将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加强指导,注重实践,树立典型,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上新台阶。